生本·生成·生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7-01 07:02:22

图为邵长思课堂教学场景。 宋金峪 摄

群文阅读课(高一语文)执教者:邵长思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资料图】

■名师反思录

邵长思,广州市第七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培训优秀专家。代表著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流派与教学模式研究》。

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挑战潜能实现自我成长。教育可以通过生本、生成和生长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生本:备课必须备学情

在旁人看来,我作为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备课还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嘛!但我自己不这样认为。去年,在连续教了8年高三年级之后,我终于回到高一年级执教。拿到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我决定趁着假期好好备课。现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学设计、课件、练习、测试题等应有尽有。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就把语文必修上册的资料收集齐了,每篇课文都有近百个课程资源。我心中窃喜,有了这些资源,上课肯定没问题。但真正开始备课时,我却犯了愁:这么多资源都是好材料,但一堂课又能用多少呢?该如何选择,如何使用?真是老兵遇到了新问题。

向谁求教?向课标求教吧!我拿出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边看一边用红笔做标记,把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等一一理解透彻,然后翻开课本看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这时再回头看手头收集的材料,有三分之二的材料我决定舍弃不用了。

还向谁求教?再向班主任求教吧!我找到班主任,向他借阅全班的学生基本信息登记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根据学情再一次梳理收集到的材料。我从庞杂的素材中选出了上课可能要用的材料,然后再精心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就基本成形了。

但我心里依然不踏实。我设想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究竟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呢?到底学生们是怎么想的?课堂上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我心里依然没有底气。按理说,一位教了30多年书的老教师,不该如此没有底气。但是新课标、新教材、新学生、新情况,一点儿都不容疏忽。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学设计肯定不能完全一样。一旦课堂上出现状况,没有预案是不行的。我心想,还是得多准备几个预案,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现场学习情况,选用不同的预案。

没想到自认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我,在准备新高一的第一堂课时会是这样的不自信。当然,在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几乎每次备课和上课都有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唯恐一时疏忽会耽误了孩子们。

庞杂的素材如何选择?教学方案怎样设计?课堂上该提怎样的问题?面对备课中的种种困惑,课标是依据,学情也是依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详细了解学情,以生为本,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只有翔实的学情分析,才可能建构高效的生本课堂。

生成:激发课堂生命力

记得在一堂关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的群文阅读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一座北京城,三位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他们的感受也不一样,请你试着分析景与人的关系。我当时预设的答案是:《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与故都同享悲凉,《荷塘月色》里朱自清与荷塘同享宁静,《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与地坛同享孤独。

在几个学生作出回答之后,我把自己预设的答案与学生们分享。小张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与地坛不是同享孤独,而是同享活力。”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回答很有价值,并请全班学生在文本中找出支持或反驳这一观点的语句。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展开讨论,他们找到了以下语句来支持小张同学的观点。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学生们讨论说,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在努力绽放,他们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把自己的活力展现给大自然。这不是孤独,而是有活力的表现。

还有学生说,文学家冯至在《山水》中讲过,“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述内心的独语”。表面看起来是孤独,实际上是精神的极度活跃,这何尝不是一种有活力的表现呢?

我顺着大家的思路和话题,引导学生们抓住文本、仔细分析,再慢慢引导到《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主旨上来。我在黑板上板书:“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残疾但不颓废。”学生们纷纷点头认可。

当时正值秋日,校园内的百年榕树正在落叶,金黄的落叶铺满了校园。我对学生们说:“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下课后去校园的落叶上走一走、玩一玩,继续体会史铁生与地坛同享的是孤独还是活力。”学生们欢呼雀跃,下课之后马上跑出教室,奔向大榕树。

第二天上课时,大家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们的回答比上一堂课深刻多了。

有学生引用哲学家邓晓芒2018年1月在纪念史铁生的活动中所讲的“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他的作品必将逐渐呈现出思想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超前性”,来谈对史铁生作品深度的认识。

有学生表示,作家曹文轩曾说过“《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这个主题”,这难道不能说明史铁生与地坛都是具有活力的吗?

这堂课虽然超出了计划的课时,学生们的回答也不完全在我的预设答案中,但学生们经过深入思考,真正读懂了《我与地坛》,真正读懂了史铁生。这不正是教育的初衷吗?预设可以让教师提前规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但生成才是更有价值的教育。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会遇到各种问题,可人生哪里有现成的答案等着呢?要解决问题,必须靠自己,靠自己的能力生成答案、攻克难关。

生长:掌握规律和方法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高中学习的重中之重。但部分学生对学语文有畏难情绪,认为语文学科知识点繁多,需要大量记忆,短期内不容易提高成绩。这些学生往往困于矛盾之中,似乎陷入一个怪圈:知道语文重要,但不想投入时间和精力,却又想取得好成绩。

既然有这样一个怪圈,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破圈”。语文学习虽无捷径可走,却有规律可循,有简单易行的学习和复习方法。

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我以命题者和评卷者的身份告诉学生们,现代文阅读题有很强的规律性,我的“破圈”秘诀是三个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命题者对话,与评卷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关注文本,关注基础,不要凭空想象、天马行空,要坚信所有的答案都会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与命题者对话,要求学生换位思考,从命题者的角度揣摩命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与评卷者对话,要求学生掌握答题规则,提高得分意识,站在评卷者的角度答题。

针对一些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较少的现实,我的“破圈”秘诀是引导学生多阅读。我所任教的班级从高一开始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阅读课看起来很耗费时间,似乎与高考没有直接关联,但阅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涵养心性、促进个人成长。同时,阅读还能锤炼价值观、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这既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是高考语文重点考查的内容。

语文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只要掌握了规律,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实践,语文并不难学。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努力追求;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教师探寻规律;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教师倾尽全力为之奋斗。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刻领悟到,要以生为本,不预设,重生成,掌握规律,运用正确的方法为之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

作者:邵长思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30日第5版 版名:课程周刊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