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讯!孩子爱独处却不爱凑热闹,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心理学博士揭开真相
来源:哔哩哔哩 2023-04-01 10:07:13

引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外向”似乎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肯定。这一流行已久的认识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多年之后,我们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父母对别人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内向”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感觉?


【资料图】

在我小时候,曾经遇到一个非常内向的小伙伴,给人的观感就是喜欢独处,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喜欢自己一个人鼓捣。在当时大多数人都比较欣赏和认可外向孩子的环境中,内向的他常被大家视为问题儿童,就连他的父母也这样认为。

我的那位小伙伴就在周围人的同情、怜悯、异样的目光中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相信于他而言,这并不是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回忆,我有时也在想,他在成长中是否错过了什么。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安静、寡言少语、腼腆、不喜欢扎堆热闹等当成孩子的内向,因为这一想法,家长们都很担心孩子的内向性格。

就像我楼上的一位邻居,曾经和我交流过关于他自己孩子的性格内向问题,他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安静了。

“我儿子外表上看就特别安静,但我总觉得安静得过了头,就像小姑娘一样腼腆,跟家里人说话都还很正常,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只要是面对外人或到陌生环境中,就会表现得过于胆小害羞……”

这位邻居表示,自己曾经多次鼓励孩子要勇敢一些,说话声音大一点,但是效果不大,儿子还是很内向。他很担心孩子在将来会因为这种内向性格而吃亏。

相信,被这种担忧所困扰的家长不在少数。这是因为,在主流渠道中,一向是把内向当作是孩子的性格缺陷,家长更多的是对孩子未来能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担忧,甚至于把本属于儿童机能失调范畴的诸如感觉统合障碍、自闭症等也给贴上了“内向”的标签。

孩子内向,真的是大家所想的那么可怕吗?

01 内向孩子所受的委屈和不公,我们可能意想不到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既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教内向,后者叫外向。

外向性格的人活泼、能说会道,热衷于表现等,在讨人喜欢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比较强势的形象,相比之下内向性格的人似乎存在感很差。

现实中我们常常忽略内向的孩子,不信,请看哪位老师不青睐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在家庭聚会时能歌善舞、表现欲强的孩子也多半是聚会时的焦点人物……

我们往往把孩子的性格简单归结为或是外向、或是内向。乍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

但实际上,内向和外向并不总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很多人同时兼具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只不过是其中一种或是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占据主导地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向孩子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因为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内向孩子就意味着是有问题的孩子、是长大后没有出息的孩子。

因此,我们很多家长都恨不得在几天之内就能把孩子的内向彻底变成外向,好像这样做孩子才算是走上了人生正轨。

当家长非得要把一个性格文静内向的女孩变成一个活泼外向的女孩;或是要把一个喜欢埋头写文章看书的男孩变成一个在台上能嘶吼两句、屁股扭两下的狂野男孩的时候,暂且不论内向外向孰好孰坏,单论这种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的危害,至少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同时对内向孩子来说也显得很不公平。

在《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兰妮博士看来,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只是气质上的不同,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众多心理学家们也从不同的研究层面证实了这一结论。

换言之,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呈现出安静、不喜热闹、常常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这只不过是性格特点而已,是一种有别于外向的气质,而不是缺点。

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孩子性格偏内向,家长应怎么做?

如果发现孩子的性格是内向的,我们应该发挥孩子身上潜在的内向优势,而不是生硬地把内向孩子改变成外向,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

02 内向与外向各自都有自己的“美”

内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由一个人的基因构成所决定。

不过,有关研究已证实,性格的整体是一个连续体,内向和外向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如果孩子更倾向于外向一侧,那他就是外向的;如果更倾向于内向一侧,那他就是内向的。有的孩子偏外向一侧的多些,那么他的外向性格就明显些;有的孩子偏内向一侧的多些,那么他的内向性格就明显些。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或偏外向,或偏内向,无一例外。

就好像我们所熟悉的经常在银幕上展现幽默搞笑的明星周星驰,他实际上是个内向性格的人,但在某些场合他却可以表现得很外向。

判断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要看他获取、消耗、保存能量的方式: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扎堆热闹,人越多环境越热闹,他就会觉得浑身都充满了能量;而性格内向的人正好相反,他更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补充上能量。

不要认为孩子喜欢独处就是孤僻,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优化和保持精力的一种方式。

外向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恢复,都来自社交和与他人的互动;内向的人则主要来自于独处和安静。

因此,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外向性格就一定要比内向性格更加优越,它们各自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美”。

03 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内向孩子也可撼动这个世界

内向孩子的外在表现总给人一种温柔有余的感觉,这不能不让父母怀疑孩子长大之后,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有没有发展前景。

作家苏珊·凯恩认为,“不是非得成为一个热情四射的领导者才能带好团队,看看圣雄甘地就知道了。”

圣雄甘地说:用一种温柔的方式,你也可以撼动这个世界!

内向孩子爱独处爱安静。但伟大的构想,却往往产生于独处之时。这绝不是什么痴人做梦。

“拿破仑、林肯、甘地、普京、诺贝尔、黑格尔、爱因斯坦、凡高、毕加索、卓别林、托尔斯泰、塞特、奥黛丽赫本、卡耐基、比尔盖茨……”,谁能想到,这一长串为我们所熟悉的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名人,竟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自小就是性格内向的人。

心理学家兰妮博士曾经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内向孩子在以下这些方面占据优势,包括: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喜欢学习新知识、有同理心、有创造性思维、具有高情商、比较谦虚、注重细节、擅长艺术创作、愿意花时间去感受周围事物、懂得品味生活、容易养成健康习惯、乐于独处但也能跟同伴愉快相处、值得他人信赖等等。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且同样的优势,在外向性格的人身上也会有,但至少我们能从心理学博士的研究中得到一个信息:内向性格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不争气、没出息,相反他们具有自己的潜在优势,同样能在未来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内向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确实是慢热型的,尤其是在与人沟通交流等环节,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为内向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成长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在优势。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没有走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婚姻家庭、职业生涯等。

●1.内向的孩子总爱一个人安静地呆着,作为家长首先要放下焦虑,不要强迫孩子成为一个他不愿意成为的人,这就如同我们一般不会去强迫外向孩子要变成内向孩子一样。

●2.经常鼓励而不是压抑孩子,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给孩子创设一个能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孩子需要安静的时候的需求。

●4.告诉孩子,无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按照符合自己的气质去成长。

●5.父母要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内向的孩子,不要轻视或者忽视他的内心需求和感受。

04 和内向气质的孩子一起享受长大的过程

内向性格不是孩子的不足,更不是孩子的错。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去比较,这种错误的比较会给内向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负担。

最好的处理方式之一就是一起和孩子享受长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本不应存在的内向标签会逐渐淡化和消除。

●1、给内向孩子足够宽松和包容的成长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了一段难忘的童年,当我们一路走来,回首童年往事的时候,我们在潜意识中都希望父母当时能给我们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拥有这段美好童年经历的你,一定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

而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时,我们理应很自然地就把这种美好传递给下一代——我们的孩子身上。

●2、帮助内向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成长节奏

无论是内向孩子还是外向孩子,尤其是对内向孩子而言,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当内向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感,他就会发现自己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别人能做好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好,进而从中找到驱使自己前行的强大自信。

●3、在情感上和内向孩子达到共鸣

父母与内向气质的孩子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能给他一种向上的温暖,足以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最大的满足。

●4、给予内向孩子更多的关注

我们不要以为内向孩子只喜欢自己一人独处,当我们深入了解下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在灵魂深处同样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只要引导得当,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也非常愿意融入周围的圈子,结交更多的朋友,进行深度的交流。

05 在安静的性情中,也蕴含着一种超强的力量

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一起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内向者和外向者就像阴和阳——我们爱彼此,需要彼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这个世界就不再完美,而是有缺憾。

请关注你的内向孩子,对内向孩子来说,你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关注他,适应他的慢节奏,不吝啬给他鼓励。

请欣赏你的内向孩子,欣赏他内在独有的特质,欣赏他能静静观察周遭世界的那份耐心,欣赏他与人为善的那份善良,你会发现内向孩子有着太多的美好之举。

请相信你的内向孩子,他拥有别的外向孩子不一样的品质,比如富有强烈的同情心、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充满最富创意的想法、是缜密的思考者等等足以让父母血脉泵张的潜在优势。

父母的教育使命之一就是点亮内向孩子心中希望的灯塔,让他们也能发现自己内在的超强力量,利用好自己原本就拥有的美好品质和优势技能,快速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做最好的自己!

孩子若能做到这样,我们对此除了感恩上天的恩赐,又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